股票配资查询网址 大聊之城_聊城_文明_太平
◆ ◆ ◆ ◆ ◆
大聊之城
文/ 玄忠一 玄志刚
(山东聊城 )
(图片由作者提供)
“聊城”之名,在岁月长河里浮沉,沾染了黄河的泥沙,浸润着运河的波光。
关于它的来历,有人说因“聊河”而名,有人说因“聊树”而名,更有那古地图上“聊”“摄”的印记,众说纷纭。然而,在这诸多说法之上,最令聊城人胸膛挺起、眉宇自豪的,却是那一个深植于先秦沃土的源头——聊国之地,大聊之城。
展开剩余87%大聊之“聊”,非轻言细语之“聊”,是大国遗风、雄踞一方之“聊”。这“聊”,非寻常小邑,非无根浮萍。它曾是西周分封星图上一点独立的微芒,是春秋诸侯林莽间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。它的名字,镌刻在《左传》的竹简之上,被西晋杜预一句“聊、摄,齐西界也”点明了身份。这“聊国”,便是后世“聊城”血脉里最古老的基因。脚踏这片土地,便仿佛能触摸到两千多年前那古国峥嵘峻骨的剪影,感受到她作为齐国西陲屏障的气吞山河。
古聊国的先民,在黄河冲积平原上,面对强邻环伺,凭借不屈的意志与生存的智慧,筚路蓝缕,立国守疆。这份坚韧与开阔,便是“其大无外”的内核。历史的潮水奔涌,秦扫六国,天下一统,此地便依循着源头并入秦朝的郡县。一个“聊”字,跨越了国别的消亡,承载着地理的延续与文化的记忆。这命名本身,就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与铭记,是对“聊国”这一身份的一脉相承。
大聊之城,东望岱岳余脉,西接中原沃野。地理的广袤,是大地慷慨的馈赠,是山河画卷的铺展。虽是地图上一方寻常的墨迹,但聊城之“大”,在于她以黄河为根,以运河为脉。这根脉,包容江河、融汇百川,如古聊国夯土城墙般厚重,风雨难摧;如光岳楼斗拱飞檐般轩昂,摘星揽月。
聊城的心脏,是那座矗立六百五十余年的光岳楼,是那四方门楣上八个大字——太平、兴礼、文明、武定。它们如四根擎天巨柱,撑起了大聊之城的脊梁。这八字箴言,超越了砖石木构的楼阁,化为一座城市的精神坐标,昭示着她与子子孙孙休戚与共、荣辱与共、生死与共、命运与共的生命契约。
“太平”为基!这东门所悬二字,是聊城最深沉、最朴素的祈愿,也是它一切荣光的起点。运河的碧波映照千帆云集,那是商贾辐辏、仓廪殷实的盛世图景;古城的青砖庇护万家灯火,那是耕读继世、诗书传家的太平人间。“太平”二字,非天赐,乃人铸。它源于黄河泛滥时官民共筑的堤坝,源于烽烟四起时同守孤城的肝胆。没有安身立命的挺身而出,一切繁华与教化皆为空中楼阁。聊城人深知,太平是泥土的芬芳,是婴孩的酣睡,是街巷的市声,是无数个平凡日夜的累积与守护。这“基”,是城池的底线,是百姓的命脉,是所有梦想得以生根发芽的沃土。聊城与她的百姓,在共享太平时同沐暖阳,在守护太平时共担风雨。
“兴礼”为教!西向的匾额,指向文明教化的方向。运河不仅运载货物,更流淌着诗书礼乐。官学书院的琅琅书声,乡野闾巷的孝义传说,都在这“兴礼”的旗帜下汇聚成河。这“礼”,不仅是揖让周旋的仪轨,更是明伦常、知廉耻、守道义的立身之本。它如春风化雨,滋养着城市的肌理,塑造着百姓的心性。国家倡礼于庙堂,百姓践礼于日常。兴礼之责,非一人一姓,而是士农工商,同心同德。当礼义浸润街巷,当教化泽被乡野,整座城池便有了温润如玉的底色与崇德向善的引力。聊城的荣光,与每个知礼守节的百姓息息相关;百姓的尊严,也系于这礼乐昌明的家园。
“文明”为盛!南门高悬的“文明”,是太平基石之上、兴礼教化之中自然绽放的璀璨之花。光岳楼本身,便是这文明的象征——榫卯交叠,不着一钉,尽显匠心之巧;碑刻题咏,墨香氤氲,凝聚文思之盛。大运河畔的会馆戏台,上演着南北交融的雅韵;海源阁里的万卷缥缃,沉淀着文脉传承的光芒。明清科第连绵,进士及第者如繁星闪耀,这是“文明”结出的硕果。真正的“盛”,不止于文采风流、科举功名,更在于一种开放包容、崇文重教的城市气质。商旅带来四方讯息,学者激荡思想火花,工匠传承精妙技艺,百川归海,方成其大。这文明的火焰,由无数聊城儿女的心血与智慧共同点燃、添薪、守护。城池的文明高度,就是百姓精神的标高;百姓的创造活力,也成为城市繁荣的源泉。
“武定”为盾!北向的“武定”,如一道寒光凛冽的屏障,守护着东方的“太平”、西方的“兴礼”、南方的“文明”。这非穷兵黩武之号,而是止戈为武、以战止战的浩然正气。回望历史,当强敌压境、山河破碎,聊城从不缺少慷慨悲歌、众志成城。抗日战争时期,中国共产党领导聊城军民创造了平原游击战的辉煌,以聊城为中心区的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总人口达到两千万。“武定”二字,浸透着聊城儿女的鲜血与傲骨。它昭示:和平须以力量捍卫,尊严需以勇气赢得。城墙上每一块斑驳的砖石,都铭记着军民同仇敌忾、共御外侮的誓言。当战鼓擂响,没有旁观者,唯有同袍。城池的安危,就是家园的存亡;百姓的勇气,就是城池的屏障。生,同守家园;死,共赴国殇。
登楼远眺,古城新貌尽收眼底。那东门外的车水马龙,是“太平”的今世画卷;西巷内的书声隐隐,是“兴礼”的千年回响;南街上的文脉绵延,是“文明”的涓涓细流;北关外的安宁祥和,是“武定”换来的静好岁月。光岳楼沉默地矗立着,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告诫世代子孙:此城之“大”,不在其广,而在其魂魄由四门共铸,与万民共生。
聊城之“大”,在于一种淬火成钢的品格——大忠大义。这忠义,不是书斋里的清谈,而是危难之际挺起的脊梁;不是史册间褪色的墨痕,而是代代相传、热血奔涌的城魂;不是小情小义的自赏,而是关乎城池存亡、民族气节的担当。鲁仲连一箭射书、智退燕军,是文士的胆魄;范筑先孤城喋血、以命托城,是军人的忠烈。鲁仲连的忠义,如清风朗月,化干戈于无形,守护一方安宁;范筑先的忠义,似烈火金刚,以血肉筑城墙,捍卫家国尊严。他们撑起了大聊之城最巍峨的穹顶——忠贯日月、义薄云天。
聊城之“大”,在于一种卓尔不群的风范——大仁大爱。这仁爱,非小恩小惠的施与,而是超越血缘、跨越生死的至情至性;这仁爱,非一时一地的悲悯,而是根植大地、光照寰宇的永恒力量。两位看似时空遥隔的身影,却有着同样灼热的仁爱之心。一位是怀抱他人之子、含泪诀别亲儿的鲁义姑。一位是把自己工资捐给孤寡老人、用三次献血换来营养费补贴西藏孤儿的孔繁森。他们灵魂深处那无私无我、至真至纯的大仁大爱,如出一辙。鲁义姑的仁爱,是对公序良俗的极致坚守;孔繁森的仁爱,是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。他们铸成了大聊之城最坚固的基石——大仁无畏、大爱无疆。
聊城之“大”,在于一种不可摧折的气度——大节大勇。这“节”,是天地间一股浩然正气,是危难时的不移之志;这“勇”,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血性,是舍生取义的决绝。孟尝君是战国乱世中一座精神的灯塔,闪耀着包容、信义、重士、恤民的璀璨光芒。母亲宁为玉碎,儿子为国捐躯,马本斋母子两代英雄,都是民族气节的光辉典范。他们绘出了大聊之城最深沉的本色——大节如山、大勇如河。
大聊之城,用忠义、仁爱、节勇锻造出不朽的轮廓。这,便是大聊之城的气度之始、风骨之源;这,便是两河纵横的交融碰撞,纵是运河不折骨,横是黄河不断筋;这,便是“聊”字左耳右卯的组合奥秘,耳听两河浪涌,卯合万民骨节。
这骨节,源于古聊国的遗风,那百折不挠、坚韧不屈的精神,早已融入水土,孕育出聊城儿女辛勤耕耘、默默奉献的品格。这骨节,源于刻入骨髓的城训,如同日夜喷涌的泉眼,浇灌着这座生生不息的精神之城——太平中不忘忧患,兴礼时更重践行,文明处兼收并蓄,武定后方能安邦。
大聊之城,不只是地理的坐标,更是精神的图腾,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,对遥远先祖和脚下热土最深沉的眷恋。大聊之城,是一部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鸿篇巨作。
来源:山石榴
声明:我们致力于公益宣传股票配资查询网址,无任何商业用途。我们尊重原创,也注重分享。但请第三方转载上述内容时,注明出处及作者,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在使用信息时侵犯了您的利益,请及时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。
发布于:北京市金多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